Java编程思想第四更
1.7.1 集合与继承器
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的解决,如果事先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对象,或者它们的持续时间有多长,那么也不知道如何保存那些对象。既然如此,怎样才能知道那些对象要求多少空间呢?事先上根本无法提前知道,除非进入运行期。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都有些轻率——只是简单地创建另一种类型的对象。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新型对象容纳了指向其他对象的句柄。当然,也可以用数组来做同样的事情,那是大多数语言都具有的一种功能。但不能只看到这一点。这种新对象通常叫作“集合”,在需要的时候,集合会自动扩充自己,以便适应我们在其中置入的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事先不必知道要在一个集合里容下多少东西。只需创建一个集合,以后的工作让它自己负责好了。
- 我的理解,数组这种固定长度的数据格式无法满足未知对象类型和数量的情况,这时就自然的创造了集合这个概念。
- 第二段提到了集合最大和数组的区别,不定长度,不定类型。
所有集合都提供了相应的读写功能。将某样东西置入集合时,采用的方式是十分明显的。有一个叫作“推”(Push)、“添加”(Add)或其他类似名字的函数用于做这件事情。但将数据从集合中取出的时候,方式却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如果是一个数组形式的实体,比如一个矢量(Vector),那么也许能用索引运算符或函数。但在许多情况下,这样做往往会无功而返。
此外,单选定函数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想对集合中的一系列元素进行操纵或比较,而不是仅仅面向一个,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办法就是使用一个“继续器”(Iterator),它属于一种对象,负责选择集合内的元素,并把它们提供给继承器的用户。作为一个类,它也提供了一级抽象。利用这一级抽象,可将集合细节与用于访问那个集合的代码隔离开。通过继承器的作用,集合被抽象成一个简单的序列。继承器允许我们遍历那个序列,同时毋需关心基础结构是什么——换言之,不管它是一个矢量、一个链接列表、一个堆栈,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灵活地改变基础数据,不会对程序里的代码造成干扰。
- 吐槽:这为啥一个单词能翻译成两个中文,还都不是现在流行的叫法。最起码Google是翻译成迭代器的。
- 集合添加元素的方式都很相似,但是获取和修改等操作,因为每个集合各自的数据不同导致不能像数组一样通过一个索引去获取。
- 为了防止数据结构被破坏,为了
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数据获取有更加统一的获取方式,Java从最开始就对集合类型抽象出了迭代器。有JDBC的感觉。
最后,记住集合只是一个用来放置对象的储藏所。如果那个储藏所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就完全没必要关心它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是大多数类型对象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在一个编程环境中工作,它由于其他因素(比如在Windows 下运行,或者由垃圾收集器带来了开销)产生了内在的开销,那么矢量和链接列表之间在系统开销上的差异就或许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可能只需要一种类型的序列。甚至可以想象有一个“完美”的集合抽象,它能根据自己的使用方式自动改变基层的实现方式。
- 只关心功能,别去想实现。
但是面试要问的 - 改变基层的使用方式我觉得新版的树已经实现了,低冲突的情况下使用数组结果,过多后转为树形结构,兼顾了高效和扩展。
- PS:这个星期没看,少更一周
Java编程思想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