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迈出投资第一步》书摘

关键词: 理财,书摘

短评:个人目前读过最好的理财书。

封面: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30022307.jpg
状态: 完成
评分: ⭐️⭐️⭐️⭐️⭐️
豆瓣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85415/
阅读时间: 2020/12/21 → 2020/12/25

书摘

今天有人对持有现金等价物感到很欣慰,他们不该如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可怕的长期资产,这种资产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回报,而且肯定会贬值。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通胀是一种税,其破坏性远大于任何税种。
——沃伦·巴菲特

一般的投资者应该找个出色的交易商代他交易,然后自己去做些真正喜欢的事情。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据说小道消息往往是让毕生积蓄打水漂最快捷的方式。

七二法则”——本金翻倍的秘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复利,财务上的“七二法则”用以方便计算复利的效果。所谓“七二法则”,就是一笔投资通过复利,增值1倍所需的时间为72除以该投资年化收益率所得的商。
举个例子,假设投资100万元想要变成200万元,在年化收益率为10%的情况下,大概需要7.2年,即72除以10;而年化收益率为5%的情况下,大概需要14.4年。
从数学上来看,增值1倍的实际数值需要更准确地计算,牵涉比较复杂的公式,69.3其实是更接近正确结果的值。之所以选用72,是因为它有较多因数,容易被整除,更方便计算。对于一般增长率,由5%至10%来说精准度还是够的;但对于较高的收益率,准确度会降低。对于低收益率或复利频率较高的情况,69.3会提供较准确的结果。

正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曾表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达到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如一句谚语中所蕴藏的哲理:“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其一,抛开细枝末节,这位美国女孩所说的其实是一种“财”“貌”交易。但致命的是,美貌会逐年递减,而金钱却不会平白无故地减少,相反,可能还会逐年递增。
其二,对于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品,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非购入。因而,有钱人只会和这位美女交往,却不会和她结婚。
其三,相对于碰到一个有钱的傻瓜,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年薪50万的人胜算更大。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通过业绩挑选债基的“四四三三法则”:第一个“四”代表选择两年、三年以来业绩表现排名在同类型产品前1/4的基金;第二个“四”代表选择近一年来业绩表现排名在同类型产品前1/4的基金;而第一个“三”代表选择近6个月业绩表现排名在同类型产品前1/3的基金;第二
个“三”代表选择近3个月业绩表现排名在同类型产品前1/3的基金。简单地说,“四四三三法则”背后的核心,其实还是关注基金的长期“持久力”而非短期“爆发力”。

“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要吃碎在地上的玻璃。”

这一困境在于,短期的择时更像是一种博弈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一句话:“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其意思是,股市的短期表现,实际上是市场参与者买卖价格的结果,就好像在一群人的投票下,产生了“涨”“跌”的表现。有“利多”或“利空”,市场应声而上或应声而下,都体现了这种“投票”结果。对于短期交易的人来说,重点不在于研究价值的多少,重点在于研究人们的情绪会导致怎样的投
票结果,并利用此来获利。
而称重机则是指股票价格从长期看,还是会遵从价值的原则,价值就是股票的重量。股价短期可以过分高或低,但从长远看,不会离其价值太远,它有多少价值,就有多少重量,即
市场价格趋向于其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股市的参与者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第一种人交易的是“自己的心”,可被称为价值投资者;第二种人交易的是“别人的心”,在此被称作趋势投资者。价值投
资者眼里,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的质地,公司值多少钱,自己心里有标准,在实际交易时就围绕着这个标准高抛低吸。而在趋势投资者眼里,股票更像是用来交易的筹码,股价的变动
取决于对手的想法和市场的供求,跟随趋势是核心交易原则,所以追涨杀跌,依靠止损来控制风险。他们将投资的得失寄托在“别人的心”上,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大部分投资者一生都沉迷于“猜顶和探底”的游戏,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人能真正预测大市或个股的“底和顶”,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越财富自由的门槛。
——沃伦·巴菲特

“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这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约翰·邓普顿的一句名言,他所说的这个循环在许多国家的股市中都多次上演。

投资者情绪转变之迅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即使事实根本没有任何改变。投资者不断地在3种情绪之间变化:担心害怕、扬扬得意、灰心丧气。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根本的变化,你就应该一直持有你手中的标的。
——彼得·林奇

“对市场要保持敬畏之心”,市场“是怎样”和“会怎样”,永远比“应该怎样”重要。

马克·塞勒尔所说的能成就伟大投资者的“护城河”包括7种特质: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极度着迷于投资这个游戏,并有着极强的获胜欲;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对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左右脑都擅长运用;即使大起大落,丝毫不改变投资思路的能力,这是最重要同时最少见的特质。

首先,学会忘记自己的投资成本。通常来说,是否卖出手中资产的衡量标准,不应该是自己已经赚了多少钱,而应该是资产目前的价格是否合理、未来是否还有上涨空间,而这些都与投资者本身的买入成本无关,即市场并不会因为你账面盈利高就不再上涨,也不会因为你被深度套牢就出现反弹,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势与基本面、市场供需等客观因素有关。所以,投资者只有忘掉自己的投资成本,客观冷静地去分析市场,才能实现最大的回报。

在很多人心中,基金经理是非常神秘的存在:掌管着几十亿的资金,在股市的“血雨腥风中勇猛杀敌”,一边两眼不离四连屏上的K线图和MACD柱(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一边
唰唰地向交易员下达指令,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看起来胸有成竹。“我的基金经理一定无所不能”,很多基民应该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些人认为基金经理可以准确预测市场的涨跌,比如经常有朋友会私信给笔者:“贵司的基金经理怎么看明天的走势?是涨还是跌?”

作者

liukun

发布于

2021-01-03

更新于

2021-01-03

许可协议